官方動態

最新的行業資訊、新聞公告,快速了解

資訊信息

Information
行業資訊

“十五五”智能制造發展規劃

時間:2025-07-21文章編輯:防爆云

“十五五”

智能制造發展規劃

(2026-2030)

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引擎,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標志。“十四五” 期間,我國智能制造實現跨越式發展,在技術創新、產業應用、生態構建等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,為 “十五五” 時期向更高水平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當前,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深度融合期,人工智能、量子計算、工業大模型等前沿技術與制造業加速滲透融合,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。美國《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》、歐盟《工業 5.0》等戰略密集出臺,全球智能制造進入 “系統重構” 新階段。國內方面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需穩定在 28% 以上,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、產業鏈韌性提升等需求迫切,智能制造成為推動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的核心抓手。

“十五五”(2026-2030 年)是我國智能制造從 “單點突破” 向 “系統躍遷” 的關鍵五年。本規劃立足 “十四五” 發展成果,緊扣制造強國戰略目標,以 “智能 +” 為主線,系統謀劃技術創新、產業協同、安全保障、全球合作等關鍵路徑,旨在構建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、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發展生態,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提供核心支撐。



現狀與形勢


(一)發展基礎

“十四五” 期間,我國智能制造實現全方位躍升,為 “十五五” 發展奠定堅實基礎:

1.技術供給能力顯著提升

智能制造裝備市場滿足率從 “十三五” 末的 55% 提升至 72%,五軸聯動加工中心、協作機器人等高端裝備國產化率突破 40%;工業軟件國產化率從 35% 升至 60%,ERP 等管理類軟件基本實現自主可控。

建成 1200 余個數字化車間、512 家國家級示范工廠,試點示范項目平均生產效率提升 53%(部分達德國日本標桿工廠效率的 85%),能耗降低 28%,培育國家級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超 300 家。

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達 128 個,連接設備超 5000 萬臺,標識解析體系覆蓋 41 個行業,25 個國家智能制造先行區成為區域轉型標桿。

2.產業應用深度持續拓展

規上企業數字化普及率達 68%,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建成多條 “智能標桿線”,離散型制造企業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研發周期縮短 35%,流程型企業通過工業大數據優化使良品率提升 15%。

長三角、粵港澳等區域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群,培育出一批 “鏈主” 企業,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數字化轉型,產業鏈協同效率提升 40%。

標準體系逐步完善,發布國家標準 300 余項,主導制定國際標準 42 項,為產業規范化發展提供支撐。

3.創新生態初步形成

建成 3 個國家工業訓練基地、12 家工控安全實驗室,實施 “揭榜掛帥” 機制突破 20 項關鍵技術,設立超 100 億元智能制造產業基金,支持首臺(套)裝備示范應用超 500 臺(套)。

高校、職業院校新增智能制造相關專業點 200 余個,年培養專業人才超 30 萬人,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臺超 50 個,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 15%。

(二)面臨挑戰

盡管取得顯著成就,我國智能制造仍存在諸多短板,制約高質量發展:

1.核心技術 “卡脖子” 問題突出

高端傳感器、工業軟件核心算法等基礎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,CAE/PLM 等研發類工業軟件國產化率不足 10%,高端數控系統國產化率僅 35%,特種芯片進口依賴度超 60%。

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不完善,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 30%,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未充分發揮,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僅 5.5%,低于發達國家 15%-20% 的水平。

2.產業供給體系適配性不足

裝備與軟件 “兩張皮” 現象普遍,高端裝備穩定性、可靠性待提升,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定位精度與國際頂尖水平差距 0.5μm;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多聚焦單點服務,缺乏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。

中小企業轉型困難,數字化轉型率不足 35%,平均改造預算 < 200 萬元,數字化人才密度 < 3%,輕量化轉型工具供給不足,難以承擔智能化改造成本。

3.應用深度與協同水平不均

行業、區域發展失衡:電子、汽車等高端制造領域智能化水平領先,但傳統制造業數字化基礎薄弱,改造難度大;東部地區示范工廠覆蓋率達 30%,中西部部分省份不足 10%。

企業 “重硬件、輕應用” 現象普遍,30% 的企業智能化改造后未充分發揮系統效能,數據孤島問題突出,跨企業、跨區域協同能力薄弱。

4.支撐體系仍需完善

標準體系碎片化,國際標準主導權不足,僅主導制定 8 項國際標準(占全球總量 5%);安全防護體系不完善,工業數據泄露風險較高,量子加密等先進技術應用率不足 5%。

復合型人才短缺,既懂制造又懂數字技術的高端人才缺口超 100 萬,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,每年培養的實操型人才僅能滿足 60% 的市場需求。

(三)發展機遇

“十五五” 時期,智能制造迎來戰略機遇期,為突破瓶頸、實現躍升創造條件:

1.全球技術革命深度融合

人工智能進入工業大模型時代(華為 “盤古 3.0” 參數量達 1.08 萬億),在工藝優化、故障預測場景準確率超 90%;6G 通感算一體化網絡完成中試驗證,工業場景時延壓縮至 0.5ms,為數字孿生實時交互奠定基礎。

量子計算、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領域加速應用,量子加密可實現工控網絡 “零泄露”,區塊鏈推動工業數據確權與可信流通,為智能制造提供全新技術范式。

2.國內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

政策紅利持續釋放:2024 年超長期國債設立 “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” 專項,首批 1200 億元資金重點支持智能工廠基建;國家產融合作平臺擴容,硬科技項目融資成功率提升 25%。

市場需求倒逼轉型:居民消費升級推動個性化、高品質產品需求增長,倒逼制造業通過智能化提升柔性生產能力;“雙碳” 目標下,企業對綠色制造、能效優化的需求激增,為智能制造與綠色低碳融合提供廣闊空間。

3.全球產業格局加速重構

全球產業鏈 “區域化、近岸化” 趨勢明顯,我國依托完整工業體系,可通過智能制造提升產業鏈韌性,在 RCEP、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等框架下主導制定《工業數據確權指南》等國際標準,增強規則話語權。

“一帶一路” 沿線國家工業化需求旺盛,2024 年我國智能制造技術輸出合同額超 50 億元,海外產業園建設初具規模,為技術 “走出去” 提供市場空間。



總體思路


(一)指導思想
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 “建設制造強國” 的戰略部署,錨定 “碳達峰碳中和” 目標,以 “智能 +” 為主線,堅持 “創新驅動、協同發展、安全自主、綠色低碳、開放共贏” 原則,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、產業鏈與創新鏈高效協同、國內升級與國際拓展相互促進,構建 “技術自主可控、產業生態完善、應用全域覆蓋、安全保障有力” 的智能制造體系,為構建 “雙循環” 新發展格局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。

(二)基本原則

(三)發展目標

到 2030 年,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進入全球前列,形成 “技術自主可控、產業生態完善、應用深度滲透” 的新格局,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:

1.總體目標

建成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創新中心,形成 3-5 個世界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,培育百家千億級智能裝備企業、30 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軟件企業。

實現 “三個 70%”:70% 規上企業達到 L4 智能水平(自適應制造),70% 核心裝備自主可控(國產化率≥75%),70% 產業集群完成智能化重構。

2.具體指標



重點任務


(一)深化技術創新,構建智能制造新范式

以技術突破引領產業變革,聚焦前沿技術、應用技術、基礎技術 “三位一體” 攻關,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。

1.關鍵技術攻堅工程

前沿技術:突破神經形態芯片(算力提升 10 倍)、工業大模型(行業專用模型參數≥2000 億)、量子機器學習算法(計算效率提升 100 倍),研發工業智能體(Industrial AI Agent),實現生產過程自主決策。

應用技術:開發 6G + 工業互聯網融合架構(時延 < 0.5ms)、數字線程(Digital Thread)全流程集成平臺(研發周期縮短 40%)、生物制造技術(合成生物學產率提升 30%),推動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。

基礎技術:攻克納米級傳感網絡(精度 ±0.1nm)、高精度運動控制(定位誤差 < 0.5μm)、數字孿生建模引擎(仿真精度≥99%),夯實技術底座。

2.創新平臺建設

建設 5 個國家智能制造創新中心(覆蓋高端裝備、工業軟件、工業互聯網等領域),實施 “揭榜掛帥” 機制,每年突破 10 項 “卡脖子” 技術。

設立 100 億元智能制造產業基金、100 億元安全基金,支持首臺(套)裝備、首批次材料、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,每年推廣 50 項重大創新成果。

建設 3 個國家工業訓練基地,構建 “基礎大模型 + 行業知識庫” 雙引擎,為企業提供技術驗證、人才實訓服務。

(二)完善產業供給,強化全鏈協同

聚焦 “裝備 - 軟件 - 服務” 全鏈條升級,推動產業鏈垂直整合與橫向協同,提升產業體系韌性。

1.核心裝備高端化

實施 “04 專項 2.0”:2028 年前突破納米級多軸聯動加工中心(定位精度 ±0.5μm)、人機共融機械臂(力控精度 ±0.1N),在新能源汽車電池裝配場景實現 “零壓損” 操作(電池壽命提升 15%)。

發展智能檢測設備(在線檢測漏報率 < 1%)、協作機器人(精度達 ±0.02mm,成本降低 40%),滿足電子、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需求。

2.工業軟件突圍計劃

實施 “三年攻堅清單”:2026 年突破 CAE 流體仿真軟件(支持萬億級網格計算),2028 年建成 EDA 全流程工具鏈(3nm 以下 PDK),2030 年研發微內核工業操作系統(實時響應 < 10μs)。

培育 30 家以上國際級工業軟件企業,支持軟件企業與制造企業聯合攻關,開發行業專用軟件包(如集成電路 EDA 工具鏈、汽車行業 MES 系統)。

3.產業鏈協同升級

垂直整合:在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等領域打造 10 條 “智造標桿鏈”,推動設計、生產、檢測、服務全流程數據貫通,縮短產業鏈響應時間 30%。

橫向協同:建設長三角、粵港澳、京津冀三大智能制造協同區,打造 “1+N+X” 生態(1 個區域工業大腦 + N 家鏈主企業 + X 家專精特新企業),提升設備利用率至 85%。

中小企業賦能:推廣 “平臺 + 微服務” 模式,開發輕量化 SaaS 工具包(單企業年投入≤50 萬元);建立 200 家區域性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,服務中小企業超百萬家次。

(三)深化應用示范,推動全域轉型

以應用牽引技術落地,分行業、分區域推進智能化改造,實現 “點 - 線 - 面” 全面突破。

1.示范工廠引領工程

建設 1000 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,分行業制定實施指南:離散型制造聚焦柔性生產(如汽車行業個性化定制率提升至 50%),流程型制造聚焦能效優化(如鋼鐵行業噸鋼能耗降低 10%)。

推廣 “數字孿生 + 工業大模型” 應用,實現生產全流程動態優化,試點工廠產品不良品率再降 15%,庫存周轉率提升 40%。

2.行業深度應用

重點行業:

集成電路:打造 EDA 工具鏈協同平臺,縮短芯片設計周期 30%;

新能源汽車:建設電池裝配數字孿生系統,實現 “零壓損” 操作,電池壽命提升 15%;

傳統制造:開展 “智能 + 綠色” 改造,紡織、化工等行業通過能源管理系統降低能耗 20%。

3.區域協同發展

東部地區:率先建成世界級產業集群,推動長三角集成電路集群、粵港澳高端裝備集群實現全要素協同;

中西部地區:依托 “東數西算” 工業子樞紐,發展特色智能制造產業(如成渝電子信息集群柔性制造共享平臺);

縣域經濟:推廣 “縣域智能制造服務中心” 模式,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輕量化改造服務。

4.中小企業轉型計劃

推行 “三級改造路徑”:

L1 基礎層(投入 50-80 萬):裝備聯網 + 云 MES 部署,回本周期 1 年;

L2 提升層(投入 150-300 萬):AI 質檢 + 數字孿生車間,效率提升 25%;

L3 先進層(投入 500 萬 +):產業鏈協同平臺,庫存周轉率提升 40%。

實施 “上云用數賦智券” 政策,財政補貼 30% 改造費用,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。

(四)夯實基礎支撐,強化安全自主

完善基礎設施、標準、安全、人才體系,為智能制造提供堅實保障。

1.新型基礎設施建設

構建智能算力網絡:在蘭州、貴陽布局 “東數西算” 工業子樞紐,智算占比≥40%,支撐 1000 + 數字孿生體并發計算。

建設確定性工業網絡:TSN+5G 專網時延 < 1ms,可靠性 99.999%,覆蓋 80% 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。

拓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:新增 10 個國家頂級節點,覆蓋 50 個行業,標識注冊量突破 1000 億。

2.安全防護體系構建

部署 “四級縱深防御”:

設備層:植入量子加密芯片(國密算法 SM9);

控制層:部署擬態防御工控網關;

平臺層:實施聯邦學習數據脫敏;

應用層:動態訪問控制(RBAC 模型)。

建立工業數據確權交易所(試點北京、上海),制定數據資產入表規范,保障數據安全流通。

3.標準體系完善

制修訂國家標準 500 項、國際標準 80 項,主導制定《工業智能體技術規范》《碳能碼追溯標準》等關鍵標準。

推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分級認證(覆蓋 80% 規上企業),發布區域發展指數藍皮書,引導各地精準施策。

4.人才培養體系優化

高校:在 30 所高校設立智能制造交叉學科,建設 50 個現代產業學院,年培養復合型人才超 10 萬人。

職業培訓:推行 “新八級工” 制度,增設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師(年薪≥80 萬),建設 100 個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。

國際人才:實施 “絲路工匠” 計劃,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 1 萬人,引進海外高端人才 1000 名。

(五)深化全球合作,開拓發展空間

以開放促發展,融入全球智能制造網絡,提升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。

1.國際合作平臺建設

建設中德、中日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區各 3 個,開展技術聯合攻關(如工業軟件互認、綠色制造標準協同)。

依托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,組建 “智能制造聯合實驗室”,技術輸出合同額突破 100 億元。

2.“一帶一路” 拓展計劃

建設 10 個海外智能制造產業園,輸出解決方案超 200 項,重點在東南亞、中東推動紡織、建材等行業智能化改造。

開展 “標準互認” 行動,推動 RCEP 區域內《工業數據跨境流動指南》等 8 項標準落地,降低貿易壁壘。

3.全球規則參與

主導制定國際標準 80 項,在工業互聯網、數字孿生等領域提升話語權,參與全球智能制造倫理治理,發布《工業人工智能倫理白皮書》。

依托國家產融合作平臺,推動智能制造企業 “走出去”,海外營收占比超 20% 的企業達 50 家。



保障措施


(一)強化統籌協調

成立國家智能制造領導小組,由工信部牽頭,發改委、科技部等 10 部門參與,實行 “鏈長制” 管理(每條重點產業鏈配備 1 名省級領導統籌)。

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平臺,打破信息孤島,定期發布《智能制造發展白皮書》,監測規劃實施進度。

(二)完善財稅金融政策

財稅: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至 150%,對首臺(套)裝備、首批次材料給予 50% 保費補貼。

金融:發行 5000 億元智能制造專項債,支持園區基建;設立 300 億元 “智改數轉” 基金,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。

產融:擴容國家產融合作平臺,推動硬科技項目融資成功率提升至 60%,支持智能制造企業上市融資(科創板優先受理)。

(三)健全監督評估

建立 “紅黃藍” 預警機制:成熟度 < 60 分的地區啟動專項督導,60-80 分的地區優化政策,>80 分的地區推廣經驗。

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,對超額完成目標的省份給予資金傾斜(最高 5 億元),對進度滯后的省份約談問責。

(四)優化生態環境

開展 “智能制造萬里行” 活動,組織標桿企業、專家團隊赴各地宣講,每年培訓企業負責人超 1 萬人次。

支持行業協會、產業聯盟發揮橋梁作用,舉辦國際智能制造博覽會、技術創新大賽,促進產學研用對接。



組織實施


(一)責任分工

工信部:牽頭制定年度行動計劃,統籌技術創新、應用示范、國際合作等任務;

發改委:負責產業集群建設、基礎設施投資;

科技部:推動關鍵技術攻關、創新平臺建設;

財政部:落實財稅政策,保障資金投入;

地方政府:制定地方實施細則,組織企業申報示范項目,確保政策落地。

(二)進度安排

2026 年:啟動首批 5 個國家創新中心建設,發布重點行業實施指南,完成 300 家示范工廠培育;

2027 年:開展中期評估,調整優化政策,工業軟件國產化率突破 65%;

2028 年:建成 10 條 “智造標桿鏈”,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率達 45%;

2029 年:完成 80% 的重點任務,國際標準主導數量超 60 項;

2030 年:全面驗收,總結推廣經驗,形成長效發展機制。

(三)風險防控

建立 “斷供風險實時預警平臺”,動態監測 200 項關鍵設備供應鏈狀態,設立 100 億元安全基金,支持企業建立 “虛擬產能” 儲備池。

嚴禁自主武器研發等 6 類高危 AI 應用,高風險 AI 系統需通過 TüV 南德認證,確保技術安全可控。



結語


“十五五” 時期是我國智能制造從 “單點突破” 向 “系統重構” 躍遷的關鍵階段。通過實施 “技術 - 產業 - 應用 - 生態” 四維協同戰略,到 2030 年將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、產業生態完善成熟、應用場景全域覆蓋,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核心支撐。

本規劃首次提出 “工業智能體” 技術路線、“碳能碼” 追溯體系等創新理念,構建了中小企業輕量化改造路徑、產業集群 “1+N+X” 生態模型等實施工具,為各地編制專項規劃提供標準化框架。各地區、各部門需強化協同、狠抓落實,共同推動我國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,為全球制造業變革貢獻中國方案。

編者聲明:文章是編者根據以往規劃報告和新的政策、數據編寫,個人觀點,與國家的規劃報告沒有關系,僅供讀者參考、交流。數據、圖片來源于網絡或AI生成,只為文章美觀,內容不做參考。

久久精品视频夜晚,免费国产黄线在线播放,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,欧美日韩亚洲乱国产综合AⅤ
亚洲AV第一成肉网在线观看 | 一本久久sm热国产斤 | 日韩OL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|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|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| 亚洲vs日韩vs欧美vs久久 |